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S.News 全美综合大学排名 17 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 8
学生: Jillian
高中:上海某民办 IB 学校
学制: IBDP(国际文凭课程)
申请专业:认知科学(UCB)| 生物医学工程(Georgia Tech)
录取院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认知科学,RD 轮)
佐治亚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EA 轮)
【学术成绩】
IB 选课: IB 课程(HL: 数学、物理、生物、英语;SL: 中文、心理学)标化成绩: IB 预估分 45/45 | 托福 114 | ACT34(STEM 36)
学术与竞赛亮点
学术课程: IB 4 门 HL 课程(数理化生 + 英语),展现全面理科能力 + 人文基础科研经历: Pioneer 夏校:疼痛联觉研究(23 页论文,A 等)上科大 BME 实验室实习科创项目:脊柱侧弯康复监测系统(上海青少年科创大赛二等奖)学科竞赛: Brain Bee 全国二等奖CTB 全球赛 "Global Finalist"(学习动机课题研究)
【个人特质分析】
学术风格:理论(神经科学)与实践(BME)双轨并行,善用 IB 课程拓宽学科边界活动策划:稀缺性活动创造者(如全国高中生论坛),资源整合能力强(某市场买猪脑做解剖)性格优势: "莽劲儿" 执行力 + 人文温度(12 年合唱经历影响公益项目设计)
一、学术背景与申请策略:双轨并行的探索
我的申请主线围绕两个看似迥异的方向展开:神经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这种 “跨学科” 背景反而成为我的独特优势:
课程选择:IB 四门 HL 课程(数学、物理、生物、英语)展现理科能力,SL 心理学则补充认知科学基础。
标化成绩:ACT 34 分(STEM 36 分)和 IB 预估满分,证明学术硬实力。
专业定位:
神经科学:通过科研、社团、公益项目体现深度;
BME(生物医学工程):以科创项目和上科大实习展示应用能力。
策略思考:
“我不想被单一专业定义。伯克利的认知科学本身就需要跨学科视角,而我的双轨探索恰好匹配这一点。”
二、核心活动:从实验室到社区的立体塑造
我的活动列表遵循 “学术深度 + 社会关怀” 的逻辑,重点突出三类经历:
神经科学:从科研到公共影响力
线上夏校(Pioneer):研究 “疼痛联觉”,完成 23 页论文并获得 A。这段经历让我学会在海量文献中聚焦问题,奠定学术写作基础。
AMC 神经科学社社长:改革社团活动,引入猪脑解剖实操、校外研究所参访,将小众社团发展为校内热门。
全国高中生神经科学论坛:作为发起人,联合多校资源举办首届论坛,策划学术讲座、圆桌讨论和科普展览。
生物医学工程:从科创到科研
脊柱侧弯康复监测系统:独立开发程序,通过算法自动矫正康复体操姿势(获上海青少年科创大赛二等奖)。
上科大 BME 实验室实习:参与生物信号采集研究,接触真实科研环境。
公益实践:学术与人文的结合
认知症老人支持项目:
建立资源整合网站,汇总上海认知症援助机构信息;
创办老年合唱团,用音乐干预延缓认知衰退(结合 12 年合唱经验)。
活动设计心得:
“资源就在身边 —— 猪脑从菜市场买,论坛嘉宾通过校友网络联系。关键是要有‘莽劲儿’,把想法变成行动。”
三、文书与申请:用故事串联跨学科人设
主文书主题以 “认知症的科研与人文视角” 为主线,讲述如何从家族经历出发,通过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开发(BME)和艺术干预(合唱)多维度应对这一问题。
补充材料亮点
摄影作品集:提交手机拍摄的 “老人与孩童” 主题照片,展现观察力与人文关怀;
推荐信组合:
生物老师强调科研能力;
合唱团导师突出团队精神与坚持。
文书写作反思:
“文书老师鼓励我拒绝套路,写‘让我自己被打动的东西’。最终文书没有刻意迎合,而是真诚呈现我的跨学科思考。”
四、给申请者的建议:如何打造 “T 型人才” 形象?
学术跨界:找到连接点例:我的神经科学(理论)与 BME(应用)通过 “认知症” 课题形成闭环。行动建议:在 Common App 活动列表中用 1-2 个关键词(如 “Interdisciplinary Neuroscience”)统一描述。
活动创新:做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避免同质化(如模联、支教),尝试稀缺性活动(如发起全国性论坛、跨界公益)。资源挖掘:
校内:改造现有社团(如我将解剖实验引入神经科学社);
校外:cold email 联系实验室(上科大实习由此获得)。
申请季心态管理
早启动:高二暑假完成 PS 初稿;
重过程:把申请视为自我梳理,而非单纯升学跳板。
五、为何伯克利选择我?—— 录取委员会视角分析
精准匹配专业特质:认知科学强调文理交叉,我的 IB 选课(理科 HL + 心理 SL)和活动完全契合。
问题解决能力具象化:从脊柱侧弯系统到认知症项目,展示 “学术研究→技术落地→社会影响” 的完整链条。
社区影响力:通过社团、论坛、公益体现领导力,且所有活动均围绕核心学术兴趣展开。
一句话总结“用神经科学家的严谨、工程师的务实和艺术者的温度,打造独一无二的申请叙事 —— 专业跨界不是劣势,而是差异化的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