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9 月 3 日,美国马萨诸塞州地区联邦法官艾莉森・伯勒斯作出一项关键裁决:特朗普政府以 “反犹” 为由切断哈佛大学 22 亿美元研究资金的行为,侵犯了哈佛的宪法权利,必须立即恢复相关资金。
这一判决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为哈佛与特朗普政府博弈的 “里程碑式胜利”,也让美国高校与白宫之间围绕学术自由、资金管控的矛盾再次成为焦点。
今天,优越君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判决依据并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特朗普败诉的裁决原因
伯勒斯法官在裁决中明确了两大核心观点:一方面,她承认哈佛 “长期容忍仇恨行为是错误的”,并未回避该校在校园氛围管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她直指特朗普政府的行动并非真正为了打击反犹主义,而是 “利用这一借口对顶尖大学进行针对性、意识形态驱动的攻击”。
法官强调,政府的行为违反了美国《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自由)、《民权法案》及《行政程序法》,且 “可能危及数十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她在判决书中写道:“打击反犹主义与保护宪法权利并非对立关系,两者无需为彼此牺牲。”
判决书中的核心观点掷地有声:“我们必须打击反犹主义,但同样要守护言论自由等宪法权利,两者无需相互牺牲。” 法官强调,特朗普政府切断资金的行为既违反了《第一修正案》(保障学术与言论自由)、《民权法案》,也未遵循行政程序法,若放任不管,“数十年积累的科研成果将面临危机”。
这一裁决的诞生,源于哈佛对自身权利的坚决捍卫。面对政府的资金威胁,哈佛于 7 月果断提起诉讼,主张政府未按程序更改合同条款、侵犯宪法权利,并要求在 9 月 3 日(资助终止最后期限)前裁决。
最终,司法系统站在了程序正义与权利保障 一边,驳回了政府移交案件管辖的诉求,用法律为学术研究撑起了 “保护伞”。
二、哈佛两度胜诉,为高校抗争树立榜样
此次胜诉并非哈佛首次抵御行政干预。事实上,在特朗普第二任期针对 “自由派主导高校” 的系列施压中,哈佛始终坚守学术独立底线,成为唯一敢直接与白宫对簿公堂的高校,其勇气与坚持为美国学界注入了强心剂。
时间拉回 2024 年 10 月,加沙冲突引发美国高校大规模声援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哈佛因成为抗议核心之一,被特朗普政府列为 “重点针对对象”。
此后,政府多管齐下施压:威胁取消免税地位、调查外国资金来源、依据 “大而美法案” 要求对哈佛 530 亿美元捐赠基金加税,甚至试图阻止占学生总数四分之一的国际生入学。
对比之下,不少高校在压力下选择妥协 —— 近 200 所高校删除 “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EI)政策,哥伦比亚大学也于 7 月支付 2.21 亿美元与政府和解。而哈佛的坚决抗争,不仅守护了自身权益,更向学界传递了 “学术自由不容妥协” 的信号,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抗争的范本。
三、博弈未止,但正义方向明确
尽管特朗普政府誓言上诉,并称 “哈佛无权获得纳税人资金”,哈佛未来的联邦资金来源仍存一定不确定性,但此次裁决的积极意义已远超个案本身 —— 它再次验证了美国司法系统对行政权力的约束作用,让高校坚守学术独立有了更坚实的底气。
哈佛方面明确表示 “将继续捍卫学术自由与宪法权利”,而司法系统展现的独立性,也让学界对最终结果抱有信心。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博弈是美国 “行政权力” 与 “学术独立” 的一次良性碰撞。它让更多人意识到,学术自由是高校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司法体系则是守护这一动力的关键屏障。即便未来仍有挑战,但只要高校坚守原则、司法坚守正义,学术独立的根基就不会动摇。
(↑↑ 如移动端无法直接添加客服微信,请先保存图片,在微信客户端扫码!)
以上是【紧急提醒!26Fall西北大学IMC已公布,学制、文书均有重大变动!】相关的全部内容,查看更多【美国大学留学】相关资讯可前往【优越留学】首页!详细申请规划及方案定制请预约优越留学顾问为你一对一解答!